- · 《遥感学报》栏目设置[09/01]
- · 《遥感学报》数据库收录[09/01]
- · 《遥感学报》投稿方式[09/01]
- · 《遥感学报》征稿要求[09/01]
- · 《遥感学报》刊物宗旨[09/01]
多波束激光雷达数据探测优异:我国碳汇监测正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 解决了星载激光雷达的应用、技术指标的论证、单项关键技术的攻关等问题,2016年年底,近50名专家聚在北京一个酒店的大厅里,开展商议评审,会议结束前,专家们一致认为:可行
?
解决了星载激光雷达的应用、技术指标的论证、单项关键技术的攻关等问题,2016年年底,近50名专家聚在北京一个酒店的大厅里,开展商议评审,会议结束前,专家们一致认为:可行,可做。
据介绍,多波束激光雷达创新实现了主被动共口径观测以及植被大气协同探测技术,并在国际上首次攻克高分辨率对地成像,5波束高精度植被探测和1064nm、532nm偏振多通道大气探测三个主被动载荷共口径复合探测难题。
实际上,多波束激光雷达随着“碳星”顺利升空,让整个项目团队成员都兴奋不已。卫星升空后,赵一鸣写了首打油诗,诗中有两句是:筚路蓝缕无悔惧,只待明年花更好。
简单来说,一个载荷可同时实现对植被高程测量、大气垂直廓线探测和对地高分辨成像的功能。
?
?
据他介绍,当前,由于无法获得高精度实时光轴指向反馈信号,系统精度完全依靠精密机构和控制系统自身设计加工的精度,其难度很大。
?
?
项目团队的队员会觉得这十年过得飞快。他们在密封的工作环境里,似乎都没了时间概念。赵一鸣所在单位的实验室,是他们研制多波束激光雷达的地方。实验忌讳杂光,实验室的墙壁上是黑色的遮光布,穿上洁净服后,这些人便一头扎进光学仪器和电脑设备前。
?
那个从20多岁熬到30多岁的博士叫李静。她在实验室调试时,需要用上一个感光片,目的是把不可见光转换成可见光,为了精准看见光,她得关上实验室内的灯。
技术团队从前期的技术攻关,到电性件和鉴定件的研制,再到最后的正样研制,整个自动对中系统的研制前后花了近七年时间。
?
?
?
?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
“好比一个电灯泡,用久了肯定就会有些问题。所以我们尽可能去延长星载产品的在轨运行时间,以获取更丰富的数据。”潘超说,激光雷达大致由光源发射系统、大口径的接收系统、能进行探测的信息处理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在一套复杂的光学系统面前,每个部件都需要精心设计。周全考虑,减少失误,是为了最大程度让产品呈现出最佳状态。
?
?
新京报记者?张建林
据了解,目前,自动对中系统已经顺利完成了在轨对中过程,准确标定出了激光发射光轴的最佳位置。系统精度和稳定性完全满足指标要求。
?
?
在做热真空实验时,作为分系统的一项关键指标,激光指向的稳定性严重超标。研制团队把试验室当成了家,吃住、工作在一起,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各种工况的实验全部做了一遍,逐个排查。
?
?
?
?
?
这十年间,她顺利生下了两个孩子。有时候,同事们在私底下会偶尔说起:“赵总这十年里生了三个孩子。”同事嘴中所说的另一个“孩子”,指的是多波束激光雷达。赵一鸣把这个“孩子”称为老大,因为老大“上天了”,已经成才了。
项目团队对多波束激光雷达大气激光器进行装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04所供图
?
?
?
?
?
?
?
据李静回忆,在做项目论证的一段时间里,她总感觉肚子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自己已经怀孕7周了。孩子出生后,简单休养完就又投入到激光器的研制中。李静的丈夫也是航天人,他们都很忙,加上双亲年纪大,行动不太方便,小孩要接种新冠疫苗,结果拖了两年半。
大气激光雷达在发射中会经历剧烈振动,卫星发射入轨后,重力环境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原本调整好的收发光轴发生变化。
除了已经在轨运行的激光器外,地面上也有个类似的激光器。研制人员设计它,是为了考核激光器的星载寿命。这个1:1的地面激光器的验证测试已持续了近2年8个月,并向天上发射了14亿次的激光脉冲。这一测试证明,激光器已远远超过了当时设计时的相关要求,性能稳定。
有了大量地面激光雷达验证的丰富数据和经验,2014年,我国针对探测大气的首例多波长激光雷达挂飞综合试验顺利完成,两年后,针对探测植被的大光斑激光雷达机载系统挂飞综合试验也顺利完成。此外,研制人员还对一些工程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攻关,验证了主动载荷从天上往地下看的技术和原理的可行性。
文章来源:《遥感学报》 网址: http://www.ygxbzz.cn/zonghexinwen/2022/0920/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