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遥感学报》栏目设置[09/01]
- · 《遥感学报》数据库收录[09/01]
- · 《遥感学报》投稿方式[09/01]
- · 《遥感学报》征稿要求[09/01]
- · 《遥感学报》刊物宗旨[09/01]
海南农垦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平台,以大数据技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通讯员 杨光 马静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天眼”。 近年来,在土
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通讯员 杨光 马静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类目力有限,遥感技术的出现,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天眼”。
近年来,在土地管理领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极大增强了人们监测土地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土地利用现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违法建设及违法用地的行为、土地的植被种植情况……在科技的帮助下,这些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才能获取的数据,如今轻易可得。
9月26日,海垦科技集团设计院遥感所工作人员用无人机进行遥感影像数据采集。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今年7月以来,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控股集团)开展海南农垦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围绕垦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土地运营管控,着力构建海南农垦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平台,全面动态感知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实现垦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常态化,进一步实现海南垦区土地利用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监管。
土地家底知多少?“天眼”监测更精准
土地是海垦控股集团的重要资源,是最基本的家底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因素,海南垦区一度存在土地管理粗放,监测手段落后等局限,对于土地家底的掌握并不算精准。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海南垦区的土地监测对人力的依赖性极强。”海南农垦科技集团设计院遥感所(以下简称遥感所)所长滕玲玲介绍,垦区土地面积大,地域广,土地情况复杂,仅依靠人工监测存在着人力成本高、监测范围窄等局限。
而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和海南农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海南农垦土地管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在国务院2020年7月印发的《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到,要建立“以三维地籍为核心的土地立体化管理模式”。
要写好海南农垦的土地文章,首要的便是摸清家底。在此背景下,为实现土地管理和利用的精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今年7月以来,海垦控股集团开展海南农垦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并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探索构筑以科技信息手段为支撑的海南农垦土地管理运行体系,改变过往落后的土地监测方式,实现垦区土地的全程数字化监管。
简单地说,遥感,是在航天或航空平台上对地球系统或其他天体进行特定电磁波谱段的成像观测,进而获取被观测对象多方面特征信息的技术。如今,遥感技术已经在土地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借助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三高'特征,遥感技术在土地监测和管理中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滕玲玲介绍,比如说高时间分辨率遥感能精确监测作物种植、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森林砍伐等植被生长状况或工程进展情况。
滕玲玲表示,相较于人工监测,该所借助遥感影像,利用人机交互的形式进行内业解译和外业核查等技术手段,开展垦区动态遥感监测工作,能够高效和精准地掌握海南垦区人工建(构)筑物、耕地、园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类型、面积、范围、分布和变化等情况。
遥感数据如何用?“一张图”统筹更清晰
掌握了遥感影像和数据,该如何自如地运用它们?
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化监管网络,这是海垦控股集团进行的探索。
9月26日,海垦科技集团设计院遥感所工作人员在查看影像数据。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天上看'指的是遥感图像和数据的获取和比对。”滕玲玲解释,技术人员将同一区域的前后时像遥感影像叠加对比,按照统一的图斑提取原则,采用人机交互的信息发现和提取方法,提取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及闲置地等信息图斑,分析垦区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违法等情况。而“地上查”,则是及时将图斑变化,通知相关垦区企业,协助其及时核实,从而对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
举例来说,如果遥感图像上的地块原来是橡胶林,影像上就会呈现深浅不一的绿色纹理,如果林木被砍伐,这时影像上的纹理颜色就变成了灰白色。计算机判读会认定这个地方有变化,从而进行图斑提取。技术人员便会报告异常,要求相关的农场公司进行现场核查。
文章来源:《遥感学报》 网址: http://www.ygxbzz.cn/zonghexinwen/2021/1001/818.html
上一篇:腾讯光子工作室冠名“和平精英号”遥感卫星发
下一篇:夜光遥感瞰“奋进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