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双碳目标 四川行动丨一张遥感影像如何“追踪”

来源:遥感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传观新闻记者文莎 探故事 “颜色越深越红,碳储量增加越明显生态系统植被“8月25日,四川生态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杨淼向记者展示了2000年至2019年四川省NPP(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图。

传观新闻记者文莎

探故事

“颜色越深越红,碳储量增加越明显生态系统植被“8月25日,四川生态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杨淼向记者展示了2000年至2019年四川省NPP(净初级生产力)变化图。

四川 NPP(Plant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从 2000 年到 2019 年的变化。

他说,根据计算,在20年来,四川盆地丘陵区及流域周边山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增长最快,林草碳汇发展潜力巨大;西南山区 生态系统碳汇平均水平较高,增加碳汇能力必须稳定;川西山区和河谷生态系统的碳增益总量较高,必须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什么是植被碳储量?简单的说,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碳含量与生态系统中现有生物的数量密切相关。 “增加生态系统植被的碳储存能力是实现碳中和的手段之一。”杨淼认为,只有了解了四川碳储量的“家”及其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才能对空间管理系统、景观、森林、湖泊等进行研究。草生态修复措施的制定和生态碳汇交易的布局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然而,“生态系统在不断变化,固碳能力也在不断变化。例如,植被的类型、面积、稀疏程度和高度都会对碳储存产生影响。”杨淼介绍,为了能够实现碳储量的动态监测,2020年底,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院和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将合作创新利用2000-2019年四川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变化的卫星遥感技术。

区域变化2000-2019年四川省碳储量。

“此前,遥感技术已应用于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解释、人类活动识别等领域。测量碳储存的商业应用的探索阶段。”杨淼说道。

为此,研究组经过反复推导确定了计算方法。杨淼介绍,“拿到遥感影像图后,结合气象数据,我们用模型对四川的植被NPP进行模拟分析,然后将其切割成若干个小方块,利用植被生物量以地面调查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实现对计算结果的修正,进而实现点对地表植被碳储量获取。"

"与传统地面相比观测,卫星遥感技术瞬时覆盖面积大,获取速度快。 ,光谱信息丰富,动态观测可重复,受人力物力限制少,精度高,成本低。”杨淼说,一旦测量方法成熟,可以实现地表观测、动态观测、同步观测。获得准确非常高效、快速地获取全省生态系统碳储量信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碳追踪”只是四川探索碳中和的科研创新的一个缩影。今年,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了“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全国首家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我省首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专家论证。

< p>4月10日,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揭牌安宁部署“碳减排”、“碳零排放”、“碳负排放”三大研发方向,力争在煤炭等化石能源领域取得突破。石油、天然气等利用过程中的“碳减排”改造技术;加快推进有机废弃物“碳氢氧”原料系统转化“碳氢”能源化学品等非化石能源等可再生能源零碳排放的颠覆性技术;加强大气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工业“碳负排放”创新技术推广,到2024年,全面建成100名常驻人员的综合、集成、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

行业概况

在探索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四川迫切需要技术创新。

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四川将加强相关脱碳、零碳、负排放技术开发的统筹部署,加快研发示范,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从源头减排来看,四川将重点突破工业和建设转型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和流程再造关键技术;突破交通活动源头减碳关键技术,支持纯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实现低能耗、高价值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突破;碲化镉发电玻璃等绿色材料技术突破;排技术。

在零碳技术的支持下,四川将开发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新技术;发展制氢、氢运输、储氢和氢利用技术;开发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大宗能源化学品的生物质和废物破坏性技术;发展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

同时,四川将发挥森林、草原、湿地等固碳作用;开展改善生态碳汇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增量;发展生物质利用和CCUS联合技术(BECCS)等。

此外,在“碳中和+”的引导下,四川将发展碳中和技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等技术;将碳中和技术集群构建为创新网络链;推进供给侧改革、能源革命和产业升级。

文章来源:《遥感学报》 网址: http://www.ygxbzz.cn/zonghexinwen/2021/0831/778.html



上一篇:“36天罡”遥感低轨小卫星物联网监测预警项目落
下一篇:达摩院包揽遥感AI领域三项冠军 精准分类15种土地

遥感学报投稿 | 遥感学报编辑部| 遥感学报版面费 | 遥感学报论文发表 | 遥感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遥感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