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遥感学报》栏目设置[09/01]
- · 《遥感学报》数据库收录[09/01]
- · 《遥感学报》投稿方式[09/01]
- · 《遥感学报》征稿要求[09/01]
- · 《遥感学报》刊物宗旨[09/01]
中美遥感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比较分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19世纪出现摄影测量以来,遥感专业相关学科已经发展了近200年。遥感已涉及到传感器光学原理、地球大气物理和地物辐射特性等一系列交叉学科领域,有较稳定的教育结构课程体系
从19世纪出现摄影测量以来,遥感专业相关学科已经发展了近200年。遥感已涉及到传感器光学原理、地球大气物理和地物辐射特性等一系列交叉学科领域,有较稳定的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安排。中国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中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提升遥感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美国的高等教育全球排名第一,在教学模式和学生培养方法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笔者作为一名国内高校教师,在研究生与工作期间均从事遥感相关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同时,笔者在美国高校访学期间,专门调研了美国高校遥感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修读课程情况等,总结了一些经验。美国大学主要以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杜克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等为参考,在国内重点选取遥感专业在全国排名前列的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结合笔者的经历和体会,主要针对中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中美两国在遥感类专业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差异,并希望借鉴美国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探讨提高我国遥感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方法。
一、遥感专业课程要求和考核比较
遥感类的相关课程已成为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一般来说,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博士生要通过课程精通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本学科自身理论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摄影测量与遥感图像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图像信息系统的建立、语义信息、非语义信息提取的理论与方法、遥感物理(电磁波理论等)、各种遥感成像的理论与处理、全息摄影原理等。
中国硕士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年主要修读专业课程,博士生一般也是在入学后的第一年内要修读完所有必修课程。中国高校一般在每个课程模块都规定了需要修读的学分和要求,授课形式一般多为班级授课,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较少。虽然美国研究生专业课程的修读内容与中国相似,但是在课程设置和上课方面与中国存在较大差异。美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内容会更加灵活丰富一点,同时更注重加入最新的遥感前沿研究内容。美国本科生和研究生可以在同一个课堂上课,选课制度非常灵活,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除课堂教授外,更多地会以研讨班教学、社会实践及邀请外校专家学者来校授课等方式。课堂上基本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更易提出创造性的看法和观点。
关于课程考核方面,中国研究生必修课的课程考核虽然综合考虑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但是由于班级人数众多等原因,大多数老师都只是通过学生出勤率来评定平时成绩的,难以实现真正地通过平时课堂的综合表现来给出一个合理公平的平时成绩。美国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更注重过程,平时成绩占的比重较大,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测验、个人展示和作业等来综合判定的。同时,美国的课程考核形式更加灵活多变,美国研究生在课程结束时,更多地会采用以成果展示等非考试方式进行考核。
二、科研训练与课题选择比较
中国的研究生科研训练主要是依据指导老师,研究生培养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在报考之前基本就已经确定了导师,后期很少存在更换导师的现象。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程选修、论文选题、实验和理论指导等各环节,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导学关系”基本上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低。科研项目比较多的老师,同一年可能会同时指导5个以上的同一年级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这样导师可以高质量指导每个研究生的时间就很少。一些研究生过着散养的生活,学术训练极其匮乏。加之比较“听话”的中国学生缺乏主动性,较少会主动与导师在学术科研方面进行探讨。
美国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科研训练制度,在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训练占据了主要的时间。区别于中国的单一导师模式,美国的研究生培养为导师制和团队指导(导师指导委员会)相结合的方式,使得研究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对各个指导老师的优势进行整合和借鉴。同时,美国的导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经常是在深入了解基础上双向选择和按需变更的,这使得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的融洽,容易激发研究生的科研能动性和创造性。
文章来源:《遥感学报》 网址: http://www.ygxbzz.cn/qikandaodu/2021/0119/481.html